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心得】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李家同著

2010/07/26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博雅書屋《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李家同著】

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普遍原則非從書中得到不可,不過還得拿到實際生活中檢驗。談話時你根本得不到什麼系統。人們對於某個話題的說法,都是從許多人那兒收集來的。於是人只抓到真相的局部,而彼此之間差距之大,會使他永遠達不到全面的觀點。──約翰生(Samuel Johnson
  過去我們的教育,大都是聽到老師或父母不斷地跟我們說,閱讀有哪些哪些好處,或是傳統上所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的比喻,可是,對那些沒有進入閱讀世界的人來說,這樣的比喻是他們所無法體會的。也許我們要轉換一下說法,先從反面來看,也就是從缺少閱讀時會產生什麼問題來談一談,因為這些感受會比較直接、比較常見,可以讓大家從中體會問題所在。  
什麼是「不會閱讀」?  
  也許有人會說,哪有人不會閱讀的?如果說他是文盲的話,當然就無法閱讀。可是我們國家有多少人是文盲?自從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來,文盲恐怕是非常少的,除非是年紀非常非常大的人,才會真的不認識字。在目前大多數的人都識字的情況下,又怎麼會有不能閱讀的人呢?在這裡我需要說明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閱讀。在英國,常常會舉辦一種有關閱讀的考試,考試結束後便會宣布,我們國家有多少人「cannot read」,也就是「不能閱讀」,為什麼不能閱讀呢?這裡的意思和文盲不識字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裡的意思是說,當我們給他一本書,或者是給他一篇文章看,若看過之後,卻搞不太清楚這本書或這篇文章在說些什麼,那就是「cannot read」,不能閱讀。
  在許多偏遠地區的很多國中生,甚至是高中生,都屬於這種「不能閱讀」、「不會看書」的情況。如果叫他看一本厚厚的書,可能會要他的命。那麼看什麼樣的書就沒問題呢?通常看漫畫書就沒有問題,只有漫畫,他才看的進去。可是這一點也是我相當擔憂的事情,連環漫畫書的圖像式呈現方法,對小孩子的腦袋思考和發展,似乎有很嚴重的影響,一旦習慣了看漫畫書,可能會導致不會看一般的文字書籍,會失去閱讀的能力。所以我會建議盡量把漫畫書收起來,不要讓大孩子看漫畫書。
  有一次,我送了一本福爾摩斯的書,給一位小朋友。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認為福爾摩斯這樣的偵探小說,應該很容易閱讀,內容也很有趣,相當適合小朋友。但他卻跟我說:「老師,我看不懂。」我反問:「為什麼會看不懂呢?」他回答:「我以為福爾摩斯是個偵探,可是看了之後發現他是個醫生。」我便跟他說:「作者是用華生醫生的口吻來說故事,他是位醫生,可是福爾摩斯是他的好朋友,只要這樣想就可以了啊!」但他又說:「作者明明是柯南道爾,怎麼會是華生醫生呢?」然後我又花費了點時間和他解釋:「柯南道爾是真正的作者沒錯,但他在書裡,是用華生醫生的身份來說福爾摩斯辦案的故事」。他提出的種種疑問,我花了許多時間和用了一些方式,來設法跟他解釋和說明。
  也許我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對這個小孩子來說卻這麼困難?但也正因為他弄不明白這些地方,所以閱讀對他而言,就變得一件有障礙和有難度的事,當然他也就無法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即使我花費了許多唇舌說明,但他後來仍繼續提出他看不懂的地方,我再詳細問他:「哪一句看不懂,不懂的地方在哪裡?」他就說:「我不知道這一句話是誰講的?」這個問題,有時候我們大人其實也會碰到,因為小說裡的每句對白,作者不會一一詳細交待是誰說的,難免會覺得混亂。不過這時只要再繼續看下去就好,只有一兩句話弄不明白,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但對這個孩子來說,一句不知是誰說的話,就可能成為挫折他繼續閱讀的原因,若是如此,實在非常可惜,所以我再次認真地幫他解決難題。
  於是我研究了一下語句,告訴他是誰說的,還有該如何去判斷這個語句的前後關係。可是當他明白了這一句話之後,又有了其他不懂的地方,我便再問他:「還有哪裡看不懂?」他答道:「裡面的那個『他』,『他』是誰?」我再繼續研究這個「他」是誰,然後回覆這個小朋友的疑問。
  這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閱讀其實和騎腳踏車一樣,都要在練習之後才能學會。既然我們不可能在沒有練習的情況下,就憑空學會騎腳踏車,那麼同樣的,閱讀也需要練習,如果讀的書籍與文章比較多了之後,這些原本不熟悉的句子和不同的寫作方式,像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慢慢經過訓練,就會漸漸懂得,也會了解原來說故事方式有各式各樣。不僅如此,也會越讀越熟練,速度上還可以越來越快。
  但卻有很多人不明白,學習無法順暢和進步的癥結點,是在「不會閱讀」。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大家就會更清楚問題的關鍵。
  有一個學校的數學老師,他覺得他的學生在數學考試上,老是考不好。雖然他很認真的教學,也確認學生都懂這些算式和方法,但就是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他左思右想,忽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的找了一位國文老師來,請這個國文老師在考試的時候,幫忙向學生解釋一下數學題的意思。沒想到在解釋過後,學生們的考試成績就好多了。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學生的數學會考不好?其實不是因為他的思考邏輯或是數學運算能力有問題,而是題目有時候太複雜,他讀不懂題目要他做什麼,也就影響到他做題目解答。
  近年來,我們國家的考試出題,可說是有點走火入魔,為了想讓考試不跟實際生活脫節,所以教育部希望出題時能夠更「生活化」,這樣一來,數學考試的題目,文字說明就會越來越長,因為要增加生活化的文字來敘述題目。可是越生活化,題目就會越困難,因為敘述的句子中,可能有太多似是而非,甚至和這題數學本身無關的事情。
  再舉實例來說,題目的開頭可能會先描述一個情境:「小明跟他的爸爸吵了起來,因為爸爸發現,小明買東西找回來的錢有錯……」。這樣的描述絕對很生活化,但卻和數學本身無關。可是對學生來說,他必須先讀過這些情境描述的文字,就會感到題目很長,而且也不知道這些句子對於解題來說,究竟重不重要?在無法判斷和猶豫之下,就影響到學生的回答。
  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不會看書」、「不能閱讀」產生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跟時事有關的題目,但若是平日沒到讀到這些新聞,那麼一旦這些敘述出現在題目中,因為平時很少看書,就絕對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普通常識不可能全部來自課本  
  我常常聽到有人自稱「我讀過哪些哪些書」,或是「我讀過什麼文學」、「我讀過那些歷史」,但這樣的說法,其實意義並不大,因為閱讀永遠都不會足夠。書不但是永遠都讀不完的,而且在不同的年紀、不同的階段,即使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
  這跟學習數學有點不太一樣,比如說學習數學,在學完四則運算之後,可以再往上進一步學習代數,但這樣大概就差不多了,因為這是一種算術的法則,有一些基本的運算方法,基本方法學會了,在一般生活上使用也就差不多了。
  可是書卻永遠都讀不完,對任何一個人而言,永遠都會有新知識出現,也永遠都會有新發掘和考證出來的歷史、新出版的文學小說、新發明的科學技術、新詮釋的觀點和理論,或是世界各地新發生的新聞。當這些各種各樣的資訊普及之後,就成了一般人生活中常見的普通常識,我們若不能隨時透過看書、看報,來補充這些資訊,增長見聞,那麼很容易就與這個世界脫節。
  這些生活中普遍可見的常識,不可能全部依靠課本而獲得,因為教科書的內容是屬於最菁華和基礎的知識,學校的教材也無法編寫這麼大量的內容進去,我們更無法只依靠學校的老師或父母,來一一學習這麼龐大的資訊內容。
  這也就是我希望大家多讀課外書的原因,那些平時不看報、不看書的孩子,一般的常識自然會不夠。就如前面所說,現在各級考試的內容都越來越活潑,因為我們不希望孩子們死背知識、死用考試內容,所以在出題上,會廣泛的從生活中下手,所以孩子若不曉得一些很簡單的常識,自然也答不出答案、無法做題目。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關於《大量閱讀的重要性》
  本書源自李家同長期至各學校(包括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地方和機構的演講,講題即為:「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延續他對基礎人文教育的關懷和重視。  
  大量閱讀的反面就是精讀,這是中國人過去重要的想法,也就是讀聖賢書,但這會造成大量閱讀習慣的難以養成。我國目前有嚴重的教育程度上的落差,有相當多的小學生到了四年級,仍不會加法,五年級,不會減法。為什麼有些孩子學不好?第一個原因就是:文化刺激太少,父母不看書,孩子從小就沒有看書的習慣,更沒有接觸到精緻文化的可能。這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兩點:
1.    普通常識不夠
2.    學任何課程都會有困難(包含數學,自然,社會等等)。而普通常識不可能全部來自課本的,我們還是要看報、看書
  閱讀能力不夠並不是指文盲,而是指不能唸書,意思是說給他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若搞不大清楚裡面是在敘述什麼的話,就不能唸書,在偏遠地區很多國中生,甚至是高中生都不會看書,若叫他看一本厚厚的書,可能就會要他的命。而大量的閱讀可以訓練以下四點的語文能力:
 
 一、很快就看懂文章,而且抓到文章的重點。
 二、正確而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文章必定合乎邏輯,不會自相矛盾。
 四、文章內的想法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相信如果全國的小朋友都能大量閱讀的話,一定能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心得
  自從上了大學以後,我深深的體會到閱讀對我們來說的重要性。因為以前高中時被逼著要看許多文章、閱讀測驗、書籍等等,所以並不會有太明顯的感受;但是上了大學,變成自發性學習,閱讀文章的數量也少了,我覺得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對於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點不如從前。所以我覺得閱讀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
  從文章內容也可以看出,現階段台灣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並非很好,一不分原因可能是來自科技的衝擊,因為科技的進步、便利以及快速,有太多其他的媒體可以使用,例如電腦、手機等。種種因素都導致學生的語文能力低落,所以對於閱讀能力的培養確實不可忽視。其實我覺得要改善閱讀能力,可以從閱讀報章雜誌下手,因為這些新聞比較貼近我們日常生活,所以較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否則突然叫都不閱讀的學生忽然大量的閱讀課外讀物也只是徒勞無功。應該漸漸的增加份量以及內容,先從培養文字的理解開始。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第五章 視覺設計

視覺圖像在教學上的角色
  視覺圖像(visual)能以具體的方式呈現文字,語言難以表達的抽像概念,並幫助學習者組織資料,吸收訊息,建構新知。從教學與學習者的立場,說明可透過視覺圖像媒體傳遞的知識類型及其性質,如知識類型與對應的圖像類別、以經驗金字塔來解釋各種媒體的具體程度。

視覺素養
  指個人對視覺影像的理解及運用能力,特別是對藝術品、電視及電影,擁有分析及鑑賞的能力。如同文字素養有深淺的程度之分,一般基礎的圖像素養指人們能解讀圖畫、圖表、相片、照片、電視等視覺媒體所承載的資訊的能力,以及欣賞繪畫作品、攝影作品、電影的素養;較高一點的層次則是指能運用圖畫、攝影作品,甚至影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圖像創作來傳達訊息的能力。

視覺圖像設計的目標
1.    容易被辨識,不模糊
2.    清晰、可以被解碼
3.    容易被搜尋,大致的樣子可以被記得
4.    具激起記憶和回憶經驗的作用

視覺圖像設計的過程
1.    主題:決定要演示的主題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被忽視的一步。演示的主題必須簡短,所以一定是演示中最重要、不可傳達錯誤的訊息
2.    資料搜集:收集演示內容
3.    規劃:
a.    排列演示次序按與演示內容的相關程度排列演示次序及分配資源,按演示場地的大小和佈局决定展板的大小、比例和數量
b.    排列觀象視線次序,重要的內容放在畫面的注意力集中點,如要演示一連串的事件或步驟,則選用有方向性的視像組織
4.    初期製作:
a.    為每個內容部份安排圖像及文字解說,小心編輯文字的編排
b.    訂立與主題相關的視覺特徵,包括顏色與色盤、排版骨格、字體與段落格式
5.    測試:將各內容按訂定的視覺特徵和組織結合,製作演示板的草稿,邀請它人觀看一遍及請其說出演示內容,從而了解方案能否完整地傳達演示的主要訊息,依據試演的結果補充完善設計方案,並視乎需要作重新的試演
6.    製作:製作演示成品

視覺圖像的設計工具
  字型工具、幾何造型、顏色、對齊、知覺原則(主體、背景…)、高低層次、完形理論(要讓使用者了解全體為何)

數位影像
  數位影像可以簡單說是在一個特定範圍(pixel)以一定特定單位(二位元)所記錄下來的影像資訊,以二位元的數位影像來說明的話,其記錄數值的不是0就是1,所以,該張影像的每個pixel非黑即白,白紙黑字即是二位元影像的樣子。

第四章 媒體與教材

可操弄的物品
  指的是可以讓學生實際動手觸碰觀察或實驗操作的教材,除了提供視覺的刺激,這類媒體通常也能提供觸覺的刺激,如實驗室中解剖用的實驗動物、觀察用的植物標本等。
  可操作的物品又可分為自然呈現及經過調整後呈現。自然呈現的方式多是實體的觀察,例如在生理心理學中做的牛眼解剖,學生可以透過實驗過程,實際了解眼球的構造。此外,為因應教學目的,我們也會將實際狀況除去不相關的細節或改變大小,調整之後呈現,例如儀器的剖面、動植物標本展覽品及模型等。

實地參觀
  向媒體專業人員請教,前往現場瞭解媒體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實際狀況,擴大自己的教學範圍:帶學生外出參觀,訪問媒體或主題公園。把芭比娃娃、球賽、演唱會等通俗文化活動納入媒體素養的教學或研究範圍。常見於博物館或動物園中,展覽通常結合具體的物品,輔以文字或圖像說明,引導參觀者了解展覽品的功用,由於說明不是展覽的主體,因此不會太詳盡,除了整體展覽的說明外,個別展覽品通常只標示名稱及基本資訊。進行此類教學活動,教師應針對教學目的設計活動,如安排解說等,較不適合讓同學自行參觀。

印刷品
  印刷品的種類繁多,其中書籍是教學上最常見的,教師可依據課程安排選擇適合的教科書或補充教材。另外,機構印製的印刷品,例如政府宣傳品、民間公益組織的出版品,通常做成小冊子或折頁的形式,也是很好的教材來源,由於這些印刷品通常具有特定的訴求或立場,因此教師在使用這些教材的時候,必須要加以解釋,以免造成誤解。

免費及價格低廉的材料

常用的圖像教材有圖片、圖畫、圖表、統計圖、海報、漫畫,將之分述如下:
1.    圖片(still pictures):圖片是以照相或類似照相的方式,來表現人、事、物。例如使用風景名信片來解說世界各地的風景,使用歷史照片來說明戰爭等歷史事件。
2.    圖畫(drawings):圖畫是以線條來表達人、事、物。圖畫的使用和圖片類似,也相當容易取得,且圖畫可以將圖片簡化,去掉不必要的細節而強調教學主體,或與圖片同時使用來輔助說明圖片資訊。
3.    圖表(charts):圖表是一種簡化資訊間對應關係的呈現方式,常見的組織圖、流程圖即是一例,在講解複雜的過程或關係時,透過圖表可以讓學習者很快了解資訊之間的關係。
4.    統計圖(graphs):統計圖將數字資料視轉為視覺化呈現,在表達數據間的對應關係,或數據所帶有的實質意涵時是很有用的。例如在分類資料中使用圓餅圖,很容易看出各分類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又如將經濟成長率轉為折線圖,就可以看出經濟成長率的逐年變化。
5.    漫畫(cartoons):漫畫通常以圖畫為主,對話為輔,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媒體,也容易找的到,但有時對漫畫內容的理解會因個人的心智發展和背景知識而有所不同,且有些漫畫具有時效性,針對當時特殊的事件或時空背景創作,教師在使用的時候必須選擇能配合教學內容及學生認知範圍內的漫畫作為教材。
6.    海報(posters):海報是由文字、色彩、線條、圖形、圖片所組成,通常以鮮豔的圖形或醒目的文字來吸引越讀者的注意,好的海報通常不會一次傳達過多或過於複雜的資訊。海報可以用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如鼓勵學生參加研討會。此外,也可於實驗室張貼海報提醒學生儀器使用方法及實驗室安全守則。現在利用電腦排版自行列印海報是非常方便的,如果只用來做教材,印刷量不大的話,使用印表機列印或大圖輸出能節省製版的成本。


供展示的平面

  教室中常用提供展示的平面有粉筆板(黑板)、多功能板(白板)、電子白板、打洞板、揭示板、布板和磁鐵板。以下就目前本校教室裡常用的粉筆板及多功能板說明:
1.    粉筆板:是目前大部分教室的標準配備,供教師書寫教材或展示教材,有的粉筆板本身可以黏附磁鐵,教師可將教材以磁鐵固定在板上,由於粉筆板在書寫的過程中會產生灰塵,因此在有精密儀器或電腦設備的空間中,最好使用多功能板來取代粉筆板。
2.    多功能板:多功能板又稱做白板或麥克筆板,使用時要用專用的白板筆書寫,除了像粉筆板一樣能供教師書寫或展示教材外,多功能板還可以作為放映影片、投影片或幻燈片的銀幕。在使用多功能板的時候,盡量在每次使用完畢之後擦乾淨,以免筆跡留在板上擦不掉,萬一發生筆跡擦不掉的情形,可以使用同色(避免筆頭污染)的筆照字跡描一次,就可以擦掉了,也可使用專用的清潔劑。

第三章 ASSURE模式

 ASSURE模式
ASSURE是對教學設計過程主要步驟的導引,同時它也能確保(ASSURE)在教學中運用教學媒體的良好效果


分析學習者
學習者的特質包括一般性質、特殊性與學習風格三方面。
1.    一般性質:學習者的性別、年齡、年級、學識背景、文化與社經因素等。所以教師新接一個班級要儘可能找資料或透過非正式管道熟悉、觀察學生
2.    特殊性:指直接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因素,如學習者的先備知能及態度,教師可藉教學前的測驗或問卷了解,以免徒然浪費時間
3.   學習風格:是一組心理因素,分為知覺偏好、訊息處理習慣、動機因素及生理因素四類。此因素影響我們對不同的刺激如焦慮、性向、動機、人際互動、及對視覺或聽覺偏好的知覺與反應,學習風格會影響個人的學習能力

敍寫目標
目標之敘寫方式
學習者+目標行為+目標出現之情境或條件+通過標準
目標行為 = 一個具體的行為、動作 +行為所完成之結果或內容

評量標準
()獨立完成的程度
()達成的正確性(幾次中有幾次通過,答對的百分比)
()達成的精熟度(連續幾次通過)
()完成的份量、品質或速度

目標敘寫內容
學年目標:以該科目學年學習內容為主,若有修改以簡化或修改後目標為主
學期目標:以該科目學期學習內容為主,若有修改以簡化或修改後目標為主
教學目標:應包含目標行為及評量標準


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當我們分析了學習者特徵、闡明了教學的目標之後,就能夠確切地把握教學過程的起點和終點。學習者當前的知識技能水準是教學(教學)的起點,而已經闡明的教學目標則是教學要達到的終點,下面的任務就是在起點和終點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通過教學來實現它。現在就要選擇媒體與材料了。
  關於媒體選擇最核心的因素,是選擇適合表達教學內容資訊特點的媒體。比如,教學要涉及美麗的、彩色的、運動的畫面內容,那採用錄像和電腦投影都是較為恰當的,如果教學內容涉及計畫和報表最好採用電腦螢幕展示,條件具備的話,應讓學習者手頭各有一份印刷拷貝。對於教材的選取,可有如下的做法:
1.    選用已有的教材
2.    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對已有教材做加工修改
3.    自行設計製作合適的教材

使用媒體與教材
  無論是對已有媒體還是對自己設計製作的媒體,不同的使用方法是會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的,ASSURE模式要求象重視媒體和材料的選擇那樣重視對它們的運用。運用是需要進行周密的計畫和認真的準備。首先,在教學前要預先觀看和熟悉所選擇的媒體材料,進行預演,特別是對媒體問的銜接和連貫對於教學的效果關係很大,比如,在內容已做了介紹,要求學習者注意時問題已經提出的時候,如果由於教學者準備不足而翻來覆去找不到錄影帶中相關的內容,整個教學的氣氛就會被破壞,媒體格式的不一致和對新的播放設備的不熟悉往往會導致一次教學的失敗。其次,在教學時還要採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授課方法和教學策略。

激發學習者參與
  ASSURE模式的第五步是要求學習者的參與。這一點對於教學效果影響最大,也是ASSURE模式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步。忽視了學習者的參與和響應,教學就是單向的傳播,單調的注人。我們知道學習是人類的一個主動過程,如果缺乏學習者的參與和回應教學的效果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要到達學習目標則必須對於教獅講解的內容進行思考加工和實踐,只有在正確的回應過程中新學的知識和技能才會得到強化。因此,凡是在目標中提出的要求,必須在最後的評估之前給學習者以操練和實習的機會,而且應該給學習者提供他們的操練和實習是否達到了目標要求的回饋資訊。

評鑑與修正
  ASSURE模式的最後一步是評估和修訂。評估是檢查教學的目標是否達到;修訂則是為了給以後的教學積累經驗,因此在每次教學完成後,不可忽略對教學效果的評估。而評估資訊的來源最重要的是學習者的反映,為了使評估進行的全面、客觀,需要針對教學的全過程回答下列向題:
1.    學習者(學習者)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嗎?
2.    選擇的媒體有助於目標的達到嗎?
3.    是不是所有學習者都能夠恰當接受和運用你所選擇的媒體與材料?
  總之,無論在一次教學的設計與效果之間是否存在著差距,我們在經過了一個完整的教學(教學)過程之後,肯定希望把這次成功與失敗雙雙變為下一輪教學改進的依據。如此繼續,我們則能不停地改進。

第二章 學習科技

什麼是學習的科技?
學習科技是一個跨領域的研究,包括資訊硬體、學習內容、認知科學、教育學、資訊軟體等

合作式學習
合作學習是透過學生分工合作以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

遊戲
  遊戲不只是玩而已,它也是未來生活的實踐。ComeniusRousseauFrobelPestalozzi 等大師,都反對以嚴厲的訓練、強迫及填鴨式的記憶為教育的主體,而強調要以遊戲為兒童學習的媒介,讓兒童透過遊戲來學習

模擬
一、 基於實驗或測試
1.    實體模擬:測試工業製品或材料的耐久度或結構強度
2.    電腦模擬

、基於訓練
1.    防災或就難過程的情境演練
2.    軍事訓練

三、基於預測未來
1.    天氣預報

四、基於娛樂
1.    模擬遊戲

模擬式遊戲
  模擬遊戲(simulation game),簡稱SIMSLG。以電腦模擬真實世界當中的環境與事件,提供玩者一個近似於現實生活當中可能發生的情境的遊戲,都可以稱作模擬遊戲。除了戀愛模擬遊戲,這一類的遊戲大多沒有明顯結局。

學習中心
  提供一些特定人士或相關主題,例如:外籍人士、語言學習、數位科技等,專門學習一項特定技能的平台

編序教學
意義
編序教學法是將教材按照程序,編成許多細目以便學生自習的學習方式。學生藉由教材從簡而繁由淺入深的順序學習,就像階梯一樣,循序漸升,只要第一階層學會通過,就可晉升至第二階層學習;等第二階層通過,便可以一、二兩層的經驗為基礎,晉升到第三層學習,層層而上,最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況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立即核對結果,便能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所看到的教學機與電腦輔助教學(CAI),皆是運用編序教學的原理。

特色
1.    教材細目組成一系列程序,以促進合適的學習
2.    學生對呈現的教材,要自動的反應
3.    學生能立即獲得其回答是否正確的反應
4.    學生經由循序漸進的單元以學會教材
5.    教材的組織,提供一種正確反應的優勢
6.    學生按自己瞭解的程度和學習速度,向學習目標邁進
7.    由此可知,編序教學是一種自學輔導的方式,不過它是事先需要教師的編序,而非學習進行的輔導

實施方式
1.    將所有學習內容編成細目,且由易而難的編序每個細目皆代表一個概念或一個問題
2.    教材方式不限,唯在學生有反應後必須立即給予回饋作為增強之用
3.    教材方式分為直列式與分枝式
4.    預試VS修正編序教材
5.    呈現方式:書本式:將教材序目編於同一頁,集數頁或數十頁為一單元,形式有如書本,其答案置於次頁前端或該頁側面。卡片式:序目在正面,答案在反面,每一單元有一套卡片,學生在做答後即可核對。教學機:CAI適用對象 可依個別程度和速度來符合個別化教學,而教學機和CAI根據聯結論原理,當反應後立即得到回饋,學習效率佳,CAI因具有強大的聲光影音效果,非常適合各類兒童學習,尤其在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能有效學習,主要它有引起相當大視覺效果和視覺效果以外的多感官學習。

編序指導
1.    教師提示:教師首先把教材細目,提供學生學習
2.    學生反應:教師指導學生自行思考和解答問題
3.    核對正誤:由學生核對答案,如有錯誤,教師予以指示訂正

編序教學法
編序教學法是將教材按照程序,編成許多細目以便學生自習的學習方式。學生藉由教材從簡而繁由淺入深的順序學習,就像階梯一樣,循序漸升,只要第一階層學會通過,就可晉升至第二階層學習;等第二階層通過,便可以一、二兩層的經驗為基礎,晉升到第三層學習,層層而上,最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況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立即核對結果,便能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所看到的教學機與電腦輔助教學(CAI),皆是運用編序教學的原理。

個人化教學系統
旨在讓學生自訂學習速度,以指導代替灌輸式教學,使學生學習更具個性化

【心得】 E世代的書要怎麼讀?

更新日期:2010/09/07 03:10 林志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現在的大學生學習方法真的很不一樣!僅花三年就從中央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馬蕙如留下所有學習歷程,不僅讓她出書及在兩岸演講,男朋友的媽媽也上網google認識她,看了她的網路資料後,要男友「讀書認真點」。
中央大學推動電子化課程地圖,協助學生依「能力指標」選課;再透過「小當家(e-portfolio)」平台,打造個人專屬學習部落格。中大遴選出三百份優異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呈現現代學生的新學習方式。
馬蕙如是其中典範,也是該校經濟系第一位三年取得學士學位的學生,現就讀台大財務金融所二年級。她在中大三年總成績平均九十五分,社團、打工照樣不缺席,校內外得獎無數。國內多所大學及對岸都曾邀她演講,她有「超級學生」、「學習達人」的封號。
「大學只要修到精彩課程,我都會做筆記,並將筆記數位化,留下學習歷程,有時資料可賣給學弟學妹,賺些外快。」馬蕙如說,她的學習歷程包括中英文履歷、修課紀錄、學術榮譽、社團打工、作品報告等,這些資料發揮很大功能。其中之一是,她男朋友的媽媽在網路上搜尋她的學習歷程資料後,更放心兩人交往。



心得
  在學習過程中將所有的歷程數位化記錄下來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正如同我們去實習時,老師告訴我們,可以將自己有興趣、他人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自己設計過的教案和心得與省思等等,都將標題抓出來,並詳細將內容紀錄下來,做成自己的資料庫,以備之後需要時可以派上用場。現階段我也會將自己的學習歷程記錄下來,但是我覺得我整理的不夠完善,所以我覺得馬蕙如能這樣有條理的將自己學習歷程都整理清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確實透過新聞也告訴我們這樣按部就班,確實是幫助學習的一種好方法。

【分享】透視鏡 / 教育科技 讓學習更有趣

經濟日報╱詹文男                                        2011.01.27

  最近有則新聞談到,為培養學生應用資訊的能力,台北市將自101年擴大試辦「電子書包」,設立「未來教室」等E化教育目標,預定分三年進行,每年提供至少50所學校申請。所以擴大試辦是因過去試辦參與的師生均肯定其學習成效。

  教育科技的運用,在各國都已證明對學生的學習有正面的效益,只不過因教育乃百年大計,因此在採用上就特別謹慎,這是可以理解。不過台灣號稱資訊科技硬體大國,但資訊應用仍相當貧乏,如何進一步提升,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尤其若我們能從硬體大國形象轉化為應用大國的宣示,那麼不僅可以提升各領域的資訊應用水準及競爭力,更可以帶動硬體及解決方案的銷售,是一個值得全力投入的方向。以上述的教育學習領域為例,若能深化其應用,帶動的外部效果將很驚人。

舉例而言,
在典藏學習方面
  根據資策會MIC的情境研究,透過數位成像的技術應用,讀者不用出門,在家裡就可以透過3D影像的呈現,逛遍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骨董畫作,比較不同畫作所描繪的大地風貌;輕鬆動手操作眼鏡上的語音裝置,也可直接聆聽館藏文物的語音導覽,讓學習更輕鬆、不受時空的限制。

在實體書籍的智慧化方面
  日後可能會發明具有3D影像投影功能,可呈現立體童話故事人物的故事書;小朋友只要點選故事角色就能與影像互動,或更改畫面圖像的擺放位置內容,甚至發揮想像力,重新編撰故事書的內容。

  又如,當學生們參加戶外活動時,只要拿出攜帶式的隨身百科裝置,對著現場植物實體掃瞄,再使用掃瞄後的圖像,執行即時連網搜尋的功能,便可迅速找到相關百科圖鑑上的說明,學習可以更有效率而即時。

  為了可以更深入體認與經驗學習的內涵,未來即使是觀賞平面畫作,也可以透過擴增實境的影像技術,幫助觀賞者有身歷其境之感,彷彿走進畫作中,親身體驗畫中各個小人物的生活風貌,目睹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對於個人知識與經歷的理解將更有助益。

國際接軌與交流應該也是未來教育的重點
  位於世界各地的同學,未來也可以經由3D視訊傳輸進行課程內容的同步討論。一方面可透過影像看到對方,另一方面,影音傳輸系統還會自動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將翻譯好的語音資料傳遞給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學,增進學習與交流的效果,就算沒有出國留學,也可以認識許多外國同學,增廣見聞。

  簡而言之,未來智慧生活中的學習,不僅讓書本從平面走向立體,內容也可以經常更換,還可發展出更多遠距學習的型態,塑造出寓教於樂的學習環境,讓學習更有趣,效果能夠更為提升!




心得
  對於現代的社會而言,運用媒體或科技教學已經取代了以往單純只以書本或版書,相較於過去科技的應用確實給人類生活帶來無窮的便利。正如文章所提,未來學生的學習因為有了科技的輔助,將不再受限於時間或空間,另外參加戶外活動時也只要將看見的物品用攜帶式的隨身百科中置掃描過後就可以知道詳盡的資料,乍看之下這一切似乎給人類帶來許多便利性,但是相對的,未來的學生因為科技的便利、資訊隨手可得,因此不需要主動查資料,這樣無形之中也會缺乏統整、系統化和條理分析的能力。而且在生活上過度依賴科技,導致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常識並非透過內化而得,反而變成只會操作而不會應用,因此科技固然方便,還是要有一些取捨避免本末倒置。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第一章  媒體、科技與學習

心理學上對學習的觀點
一、行為學派
1.    積極性是重要的
2.    重複、歸納、與區辨是重要的觀念
3.    增強物是重要的誘發物
4.    學習目標相當清楚時將有助於學
二、認知學派
1.    教學要有良好的組織
2.    教學也要有明確的結構
3.    課程的知覺特徵相當重要
4.    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5.    個別學習者間的差異如何影響學習的重要性
6.  認知回饋可提供學習者關於其學習成果成敗的訊息
三、建構學派
建構主義取向隱含的理論是兒童透過「親自直接參與」的方法去完成學習過程。他們由「實踐中學習」,而非依賴別人「告訴他們」會發生什麼事。兒童自己不受干擾地去推斷、發現及下結論。教師除了觀察兒童學習外,也須要在兒童活動期間吸引他們、為發現而驚呼、並用難題刺激起他們的理性思維。
四、社會心理學派
1.    學習是一種天生的歷程
2.    社會情境會影響學習
3.    學習的決心與目標很重要
4.    挑選、契合性與責任感是學習的要素
5.    最好是在現實的情境下學習
6.    意義隸屬於個人
7.    針對學習進行討論相當重要
8.    自我規督約(監督個人的學習)是一項重要的技能
9.    學習者學習的概念轉化
10.焦慮與情緒會影響學習

成功教學的特色

成功有效的教學方法─使你的教學更加有效
了使教學效能提昇,在訂定教學計畫表時,教師不應以學生的生理年齡作為主要考量,而應當對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做出正確的評估,除此之外,因應社會的變動,對學生目前關切的議題或生活形態也需要瞭解,才能針對學生現有發展階段賦予他們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學到知識,也對學習過程感到滿足。以下就是可以提高教學與學習效果的一些原則:
抓住機會
當學生感到有學習的需要時,如果你迅速做出回答,這時教學最有效果。因此儘管你此時忙於其他事務,你還是應該盡一切努力回答學生的問題。學生此時正渴望學習。這時立即滿足他的需求,然後再提供更多的資訊來深化你的教學。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計畫中
僅僅把資訊展示給學生並不能確保學習效果。你需要讓學生參與,瞭解他們個人的需求和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制定可以實現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你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直接參與選擇教學方案和材料,例如角色扮演和反覆辯證。此外,還可以給學生機會檢驗他們自己的想法,冒冒險、加強創造性,這些都能提高學習效果。
從學生知道的內容開始
你會發現,如果學生從他們已經知道的內容開始學習,進度會快得多。在教學中,將舊的已掌握的知識和過程與新的未知的知識和過程相比較,可以使學生學得更快。
由易而難
如果學生先掌握簡單的概念,然後將這些概念應用於複雜的問題,那麼他們的學習會更有效果。不過請記住,一個學生感到簡單的,另一個學生可能會感到難。將這些差異考慮在內,仔細進行評估,可以幫助你計畫好教學的起點。
適應學生最喜歡的學習類型
學生學習的進度和好壞程度不僅受限於他(或她)的智力以及以前的教育背景,還受限於他(或她)的學習類型。視覺類型的學生通過看和閱讀學習的效果最好,聽覺類型的學生通過聽學習的效果最好,觸覺或精神運動型的透過操作學習效果最好。
對學生喜歡的學習類型進行評估,然後再安排教學活動,使用適合於他們學習類型的教學工具,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的機會。要評估學生的學習類型,需要對學生進行觀察,填寫學習類型評估表(learning style inventory),或簡單地問問他自己怎樣學習效果最好。
你還可以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工具,例如列印的材料、圖示、錄影帶和真實設備,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類型。不要想當然地推斷學生能夠閱讀得很好,也許他根本就不閱讀。
從學習領域選擇學習目標
你可以將你對學生學習類型的瞭解與有關學習領域(learning domains)的知識結合起來。將應該學習的內容劃分成不同的領域,這樣可以幫助你識別和評價學生的行為。
學習行為分為三個領域:認知領域、技能領域和情意領域。認知領域包括智力能力。技能領域包括身體或運動技能。情意領域包括態度、興趣和價值的情感表達。大多數學習包含了這三個領域。
使用有意義的材料
另一種促進學習的方式是將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生活方式聯繫起來——並找出不相容之處。學習材料對學生來說越有意義,學生就會學得越快越容易。
立即應用所學的知識
給學生機會應用他(或她)所學到的新知識和技能,鞏固學習效果,增強學生的信心。這樣就可以把學到的知識立即轉化成「真實世界」中的東西,使學生有機會解決問題、回饋和得到情感支持。
計畫中應包括階段性的休息
也許你希望學生不斷地學下去,直到把教學計畫上的內容學完。記住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階段性的高原期(上升後的穩定狀態)。如果你的教學內容很複雜很冗長,那麼學生可能會灰心喪氣,出現抵觸情緒。請記住當學生出現精神疲憊時,讓學生休息。(你也可以利用這些休息時間,來回顧以下自己的教學計畫,作出必要的調整)。
告訴學生如何才能進步
如果學生瞭解自己的進步程度,學習就會容易的多。積極的回饋可以促使他們做出更大的努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可以達到的。同樣問問你的學生他們自己對學習進步的感覺。有時學生也想對評鑑方式提供意見,你會發現學生的意見通常基於他們「感覺什麼是正確的」,而非學習目標。
用表揚來獎勵學生
如果學生達到了既定的學習效果,應予以表揚,這樣學生會重複其正確的行為。表揚那些成功連結成長的感受和增加能力學習經驗的學生。告訴學生他們已經將計畫的材料和技能學完,這樣可以保持學生的學習效果,使他們的學習更完善。



哲學對學習的看法
教育哲學認為人民素養和文化的傳承、演變大多取決於教育,而教育孩子及公民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些班級經營方法,還涉及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美學和經濟學等不同面向。

什麼是媒體?
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現在已成為各種傳播工具的總稱,如電影、電視、廣播、印刷品(書刊、雜誌、報紙),可以代指新聞媒體或大眾媒體,也可以指用於任何目的傳播任何信息和數據的工具。

媒體在學習中的角色
人類對於事務的學習大多數均須透過視覺和聽覺,在經驗獲取的途徑中,視覺經驗佔40%,聽覺經驗佔25%,若視覺與聽覺兩者加以結合,則達70%。我們可以了解到多使用具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可以減少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教學時所引起的困擾;多利用替代性的圖畫經驗,也就是視聽媒體來教學,將可有效地促進教學;同樣地,學習時若能以經驗為基礎,將能使學習更加深刻、更有效率。視聽媒體在教學與學習中佔有相當不可忽視的地位,適當地應用視聽媒體不但能使教學活潑生動有趣、節省傳達概念所花費的時間,亦能使學習因透過視聽媒體之具體及經驗的表達,而讓學習者印象對所學的事務和概念感受具體、真實、深刻並保持長久。此 外,視聽媒體更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習者得以依自己的理解能力,自行控制學習的進度,便於自我學習並能有助於個人的終身學習。

教學法
參考資料

什麼是科技?

科技就是人類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解決問題, 所研發出來有效運用資源的策略方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