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分享】數位教育到偏鄉 孩童開心學習

2011/05/01
【張國興 花蓮鳳林】
  對於都會區的校園資源而言,電腦算是很普遍的設備,但是對偏鄉的孩子而言卻還是非常陌生,花蓮有一所大學的數位機會中心,特地帶著筆電到較偏遠的鄉鎮,讓孩子也有機會接觸新的科技,不會對電腦產生恐懼。
  當電腦一連上線,孩子從螢幕上看著新奇的影像資訊都顯得特別興奮,你一言我一句,眼睛都捨不得離開電腦螢幕。
  記者VS.小朋友 曾玟惠 魏淑慧:「(看到什麼?)西瓜,(還有呢?怎麼樣的西瓜?)地球像西瓜,(有沒有看到什麼訊息?)(看到你熟悉的地方?)有,還有看到我們學校,(電腦有沒有很新奇?)有,(在家裡面有沒有玩電腦?)沒有,(家裡面有沒有電腦?)沒有。」
  孩子天真地將西瓜當成地球,也正因為在偏鄉地區,有許多隔代教養或是單親家庭,因為環境的關係,不像都市的孩子隨時都能夠接觸到電腦,因此東華大學的數位機會中心,特地帶著行動筆電,讓孩子也有數位學習的機會。
  東華大學數位機會中心專案經理張淑慧:「一方面是要推廣數位機會的活動,讓小朋友認識說,如何去使用電腦的一些基本操作,我們今天有帶來2本電子書,是我們在全花蓮縣去做各地調查,所出版的「樂活在花蓮」。」
  學生家長:「很好啊!像今天他們就會認識到很多平常沒有帶他們去的,鳳林的一些景點,也讓他們認識電子書。」
  數位中心表示,雖然在鳳林鎮的圖書館有定點式電腦教室,但圖書館位於市中心,對較偏遠地區的孩子們來說,便利性仍然不足,因此未來他們將定期的與社區合作,希望藉由行動筆電能夠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


心得
  電腦等數位科技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或缺,城市裡的小孩對「上電腦課」習以為常,但是對於偏鄉地區的小孩來說,「電腦」等數位科技根本就是遙不可及,所以不難看出城鄉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科技的發達與便利,使得偏鄉地區的小孩也有機會透過筆電學習,這在以前來說根本是不可能辦得到的。為了順應時代的快速變遷,我覺得稍微讓偏鄉地區學童認識電腦與科技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未來社會的發展,一定是會過度依賴這些高科技,所以還是要培養一些基本的技能也稍微有所認識。

【心得】教育的未來( Did You Know? )

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

  看完這段影片,實在是讓我絕得很震撼,而且也再一次感嘆科技變化的快速!人類為了追求便利性與快速性,不停在創新與研發新科技,也許科技確實替我們帶來生活上許多好處,可是其背後所隱含存在的效應卻不容小覷。影片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就是「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 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 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 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從這段話又再一次顯現出科技變化的快速,以及現在的學生是不是已經準備好面臨未來的社會?科技進步如此快速,根本無法預知幾十年後會變成怎樣,所以每個學生應該做好準備,培養自己以及充實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如此一來才能順應未來社會的劇烈變遷。

【分享】迴避 or 擁抱科技?

在學會游泳及騎腳踏車之前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除了基本技能之外,最先學會的生活技能是什麼嗎?是自己穿衣服、用筷子吃飯還是騎腳踏車?根據美國網路安全公司AVG於今年1月所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今日的孩童在學會游泳、綁鞋帶、做自己的早餐以前,他們已經可以操控滑鼠、玩電腦遊戲及越來越普及地──使用智慧型手機。此項調查共訪問了美國、加拿大、歐洲5國(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日本、澳洲、以及紐西蘭等國共2200位家中可以上網、而且有25歲小孩的母親,列出孩子生活技能與科技產品使用技能供他們勾選,調查顯示了幾個關鍵的結果:
有更多的幼兒在學會騎腳踏車以前就學會玩電腦,5825歲的孩子知道如何玩基本的電腦遊戲,這個情況在英國與法國更躍升至70%。另外,相較於43%會騎腳踏車23歲的孩子,事實上有44%孩子甚至已經會玩電腦了。
有更多的孩子在學會繫鞋帶(9%)之前就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19%),且23歲的孩子使用比例(17%)幾乎和45歲的孩子一樣多(21%)
會打開網路瀏覽器的孩子(25%)比會獨立游泳的孩子(20%)多。
男孩與女孩之間沒有科技性別落差,會玩電腦的男孩(58%)與女孩(59%)一樣多,會打手機的比例也幾乎一樣(男孩28%、女孩29%)
35歲以上的母親較會教導孩子「生活技能」,舉例來說,35歲以上母親的孩子中,有40%會寫自己的名字,但年齡較輕的母親族群中,只有35%的孩子會寫。
在歐洲25歲的孩子比同樣歲數的美國孩子會使用手機打電話(義大利44%、美國25%)、玩電腦(英國70%、美國60%)及操作滑鼠(法國78%、美國67%)
AVGCEO J.R. Smith表示:「科技在今日已經改變了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現在的孩子出生在與父母童年時截然不同的環境,智慧型手機和電腦已經取代電視成為一種教育和娛樂工具。因此,現代父母應該更早就教育孩子如何安全的使用網路。」
科技進步,常常可以看到大人不管走在路上、坐在車裡甚至是坐在咖啡廳都會不時的拿出手機、電腦查看,有更多人覺得無聊時就拿起手機專心玩下載後的的遊戲、或是拿起內建功能的相機自拍,孩子出生後所環繞的就是這樣的環境,即使父母在家中禁止也不一定能阻擋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慾望也許再過10年,孩子連作業都得在電腦中全部完成,既然必須面對,家長也必須開始認識這些產品為孩子的利與弊究竟是什麼。

科技產品進入孩子生活
這篇報導中所討論的科技產品範圍包括電視、電腦、手機(特別是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及孩子常使用的遊樂器等等(也被稱作螢幕媒體),其中電視與電腦已經存在人類歷史一段很長的時間,也佔過去幾十年來孩子生活中非常大的地位,因此關於此兩種媒體的研究也比較多及透徹,專門設計給兒童的節目、軟體、網站也比其他新科技產品要來得多。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婉湘表示,雖然從目前有限的研究中並無法得知新科技產品對幼兒的影響的全貌,但實際上就如同我們生活中各項產品,不一定有絕對的好壞,家長應該注意到的是新的科技是否有功能是以往的學習媒介無法作到的,也的確能幫助孩子學習,而不必全然的排斥。
即便如此,從AVG的研究中我們仍可以發現由於媒體的操作介面越來越簡單,孩子的使用率也逐年升高,甚至年幼的孩子就已經了解如何操作在以往看似與孩子無關的媒體,iPHONEiPAD幾乎成為美國孩子風靡的「年度玩具」,專門設計給孩子玩的遊戲如同雨後春筍的冒出,面對科技發展轉型的新世代,家長們應該思考的是:媒體究竟對孩子來說是什麼?

運用媒體,孩子將能體驗更多
平板電腦上市之後,改變了人類使用電腦必備的基礎能力(滑動滑鼠、以手指按壓及滾動滑鼠按鈕、雙手並用在鍵盤上打字)與使用方式,直覺性的介面讓孩子不必有夠大的手掌與肌力便可操作,用手指思考的孩子幾乎可以一用就上手,許多以往不能在電腦上完成的事開始變得簡單及有趣。打開平板電腦的介紹網頁,你會發現到一個簡單的平板電腦已經可以用來閱讀、演奏樂器甚至與遠方的人進行通訊,而這些功能是其他科技產品無法取代的;以電子書為例,如果媽咪想要帶孩子出遠門,卻同時也希望孩子在旅途之中可以閱讀,平板電腦就免去了媽咪除了沉重的媽媽包以外還要攜帶10本童書的困境。演奏樂器的功能,也讓平時不會玩到吉他、鼓的孩子,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使用樂器,體驗各種不同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對父母及孩子來說是非常方便的。

媒體是很好的「媒介」
有多年兒童職能治療經驗,並擔任QQzOO全能教育館副館長、兒童健康醫學主任、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監事的張旭鎧醫師,在其治療中也常常使用科技產品作為治療的媒介,他表示:「給幼童科技產品之前,家長應先思考:使用科技產品的目的是什麼。」扣除媒體本身帶給孩子的娛樂性,科技產品作為認知學習媒介,將能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其優點包括:
媒體是有耐心的老師
教導孩子時,媽媽或老師總是會比較急一點,甚至因為希望孩子快點學會而給予他提示,卻不知道這樣的提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以電腦軟體或是電視節目學習的好處就在於他們沒有情緒,孩子也以慢慢選出他心中的答案,答對了之後軟體也會予以正向回饋,學習起來是比較快樂、沒有壓力的。
新鮮及可作為未來學習預備
科技的發達使得學習的媒介以各種姿態出現在孩子面前,以QQzOO全能教育館所使用的媒體為例,其專為孩子設計的操作模式相當多樣化,孩子可使用方塊堆疊、手壓等等方式學習,學習的過程就變得相當新鮮好玩。另外將來孩子要面對的是一個以科技學習的世代,像電子書包就已漸漸普及,先讓孩子使用、認識媒體功能,可作為將來更順利學習的一種預備方式。研究已發現某些軟體如 iPAD,因著其直覺性操作的特性,非常容易被某些特殊兒童接受;家長會發現教孩子自己怎麼都教不會,但一遇上媒體就學會了,就是由於其教學方式與以往不同,卻更容易被孩子吸收。
聲光刺激吸引孩子注意
媒體訊息刺激的特性,將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家長可將其當作一種引起動機的方式,孩子會對學習更加有興趣。
即便媒體功能性強大,也不能當作孩子最重要的學習管道。以前面所提到的樂器為例,若孩子沒有看過、觸摸過真正的樂器,那麼即使他會使用這個應用程式,也不見得知道其用處為何;試想孩子若沒有接觸過吉他,那麼能顯示吉他功能的應用程式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個可以用手在螢幕上撥動後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既無法幫助孩子了解吉他發聲原理,更無法讓孩子從這樣的操作中認識、使用更深入的音樂。周婉湘助理教授建議家長在讓孩子接觸媒體之前,給予孩子更多真實世界的體驗; 05歲的孩子正在建立其對物理世界的認識,此時讓他接觸過多虛擬的媒體會減少他與自然世界互動的機會,並由於媒體強大的吸引力可能讓孩子過度喜歡與媒體互動,而減少了認識真實生活中更多有趣的人、事、物的時間。

數位相機可以用來
張旭鎧主任的教學配件中,最特別的就屬「數位相機」了!數位相機應是現代家庭中必備的一項媒體,也可用在孩子的學習當中,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其中一種遊戲方式是家長照了家的一角之後,利用”Zoom In”的功能把某個場景放大,再讓孩子尋找是在家中的哪一個角落;張旭鎧醫師稱其為「見微知著」。
另一個遊戲則像是大人們也很愛玩的「大家來找碴」,孩子的觀察力還未發展至大人的程度,一般報紙中的遊戲對他們來說太難且不太適合,家長可用相機照某一個場景,稍微移動、改變場景內容後再照一次,就是好玩又簡單的遊戲了!

媒體也要搭配真實世界
使用媒體學習時,搭配真實可觸摸到的媒介,將可銜接孩子與科技產品之間的橋樑;在QQzOO全能教育館裡學習的孩子,雖然可以使用媒體學習,老師仍會運用實際物體幫助孩子了解電腦裡抽象的畫面,如此的作法將可以避免孩子受好玩的電腦軟體吸引之後,就不再使用真實世界的教材。家長在家裡也可觀察孩子喜歡玩的遊戲是哪些,以翻撲克牌練習記憶的電腦遊戲為例,家長可先拿出家裡的撲克牌當面與孩子在家裡玩一樣的遊戲,再讓孩子去接觸電腦的遊戲,如此一來孩子將會發現,雖然電腦遊戲是有耐心、會等人,但是和家人玩因為有互動,得到的樂趣不同,便不會沉迷在電腦遊戲之中。

除了使用媒體,還要「讀寫」媒體
過去我們必須用文字來獲取知識與成長,所以我們必須認識文字,會「讀」且會「寫」,今日的孩子學習管道不再只有文字與書本,包括電視、電腦中的影片、遊戲、軟體都可以幫助孩子進行學習,既然孩子同時也要經過這些管道學習,「讀寫」媒體也就成為現代孩子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由於科技產品的因果關係對孩子來說不是那麼明顯,孩子對其原理是不容易理解的(例如孩子也許會以為收音機發出的聲音,是有小人躲在收音機裡說話!),但這些東西將來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在孩子生活當中, 因此讀寫能力除了文字的讀寫之外,影像或圖像的閱聽與創作也同樣重要,這是將來科技溝通的重要能力,孩子必須要學習的。讀寫影像及圖像包括教孩子怎麼接受、認識影像及圖像之外,也應教導他們用圖像及影像表達,孩子才會知道科技媒體如何運作,也才不會被影像及媒體操弄, 完整的媒體讀寫能力學習包括:1.運用媒體輔助學習、2.了解媒體的運作、3.產製媒體內容。

從操作認識媒體
幼兒階段的孩子雖然還不會讀寫文字,但已經開始對文字有基本的認識,例如知道書翻閱的方向、文字閱讀的方向、文字扮演的溝通功能等,這稱為「讀寫萌發」。而在孩子能夠正式使用多元媒體來溝通表達之前,也會從閱聽經驗中慢慢產生所謂「媒體讀寫的萌發」,也就是對媒體為何物的了解。根據周婉湘助理教授在公視水果冰淇淋所發表的專文,描述英國一位學者Jackie Marsh就曾經利用簡單的網路攝影機、imovie軟體、以及樂高和黏土成功的教導34歲的幼兒拍攝自己的動畫影片。Marsh教授指出,對媒體的理解與使用也可以在幼兒階段進行萌發教育。在學習製作影片的過程中,孩子們學到了以下幾種關於媒體的知識和技巧:
學習超控滑鼠的技巧:了解滑鼠的左右鍵、按及拖曳等
使用imovie的簡單編輯功能:如何停止、重播、加入聲音等
鏡頭的概念:例如什麼是遠景、中景和特寫
對故事的了解:了解故事有開始、中間與結束,還有角色及場景
意識到故事如何從紙上變成動畫,以及這兩種媒體間的差異
了解動畫是由許多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
透過創作的過程,意識到觀眾的存在:例如知道特效音可以引起其他幼兒觀眾的注意
促進批判思考能力:從成品中學習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不要拍攝到自己的手
當孩子認識了媒體的來源之後,媒體中的世界就不再遙不可及,也因為了解,孩子將有機會從小開始判讀媒體的好壞,以將不好的影響減到最低。

真正的學習要有互動
雖然市面上有許多媒體打著「為孩子量身打造」的旗幟,但事實一次訓練太多能力的軟體並不適合學齡前的孩子,一個同時可以學習太多能力的軟體遊戲對孩子來說比較像是「遊戲」而不是「學習」,真正的學習應是一次只學習一種技能,如:配對、記憶、顏色、手眼協調,孩子才能真的將家長想付予孩子的能力吸收進去;例如某些可讓孩子練習堆疊積木的軟體,孩子只要運用一隻手指便可搭建他喜愛的城堡,這樣簡單的操作及單一的遊戲方式給予孩子的,就是創造力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遊戲還是學習,家長都應隨時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鼓勵以及指導,否則將來孩子會與電腦變得相當親密、而與父母漸漸疏遠。
華人的父母通常比較注重孩子認知部分的發展,因此孩子能在電腦前面學習對某些父母來說相當省時且有效率,但爸比媽咪可以試著觀察,小時候孩子非常會背的三字經、弟子規,幾年之後沒有用到就忘得精光,這是因為大腦發現孩子只是背下來沒有理解,漸漸的就會把資訊給丟掉了。同樣的,近年來大陸非常流行的「點讀筆」就是相當典型的一種使用科技讓孩子認知學習的方式,孩子手握著設計過的筆型感應器,點在搭配的圖片上面就會發出聲音;雖然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或是認知,但卻比較死板,沒有大人隨時可以調整孩子學習的特性及幫助孩子理解內容,對孩子的學習幫助相對來說是低很多的。

注意孩子使用媒體的方式
即使媒體的優點很多,爸比媽咪仍要注意孩子使用的方式。首先視力是家長最需要幫助孩子的地方,即使新式媒體的輻射量以不如以往要來得強,但無論使用哪一種媒體,都應注意距離在3050公分是最理想的,並分配孩子的作習時間,一次遊戲不要超過30分鐘,並轉移孩子到實際的物品操作;如果發現孩子使用時出現一些奇怪的姿勢,像是斜眼看螢幕,就需要帶孩子諮詢眼科醫師或老師,以免傷害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的器官。
另外張旭鎧醫師也提醒,不建議3歲以前的孩子學習使用任何媒體(若真的想要「體驗」,也不要超過10分鐘),因為3歲以前是孩子肢體動作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此時期應注重孩子全身肌肉的訓練,若孩子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將會影響如腳部及手部的運作及力氣等等。
周婉湘助理教授建議25歲幼兒的家長,可以更聰明的使用新媒體──注意新媒體具備哪些功能是其他學習媒介無法達成,而這些功能是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並限制使用媒體的時間。

幫助孩子「拒絕媒體」?!
有些家長因為某些報導過度渲染看電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拒絕幼小的孩子使用媒體,但使用媒體真的那麼壞嗎?張旭鎧主任說明的確某些研究顯示孩子長期觀看電視之下,會造成他對於靜態的學習(特別是課本學習)沒有興趣,但研究所指的是每天看電視超過兩個小時的孩子,基本上家長若控制孩子觀看時間,這個缺點是可以被避免的。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隔絕他們使用媒體的機會,將容易導致未來孩子使用媒體的困難與不能適應,也會影響其與同儕之間分享、互動的機會,將來孩子因為非常專心的看書而有很高的學識,卻不懂得如何與其他人相處,對他們來說不見得是好事;有趣的是,也有研究指出完全不看電視的孩子,因為少了電視資訊快速刺激孩子,而使得孩子的反應能力低於一般的孩子。

專心不等於學習
孩子看到媒體總非常容易沉浸在當中、不吵不鬧,爸比媽咪有時會因為終於可以休息而不阻止孩子的使用,但事實上孩子在使用中除了對生理發展沒有幫助以外,遊戲與影片等的播放都是不斷放送動態刺激孩子大腦的訊號,孩子事實上並不是專心的;長期刺激下,孩子到了學齡之後要坐下來專心學習也會變得相當困難。
現代媒體不斷將強大的資訊往孩子似抽屜的大腦中送,想像孩子的大腦就像是雜亂的抽屜,因為沒有整理,所以常常拿出什麼就是什麼,好似無厘頭或是躁動的孩子;既然無法拒絕科技浪潮不斷來襲,家長作為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應扮演好幫助整理孩子抽屜的角色,才能陪伴孩子一同面對接下來科技持續異變的世界。






心得
  在這個科技日益月新的時代裡,媒體出現的物品以及比例已經比過去多很多,因為科技產品不停的推出與普及,往往這些產品已經取代以往的芭比娃娃、積木等,變成是小孩新的玩具。曾經我帶的大班家教小孩,已經可以對i Pod使用自如;我自己的堂弟也才幼稚園卻已經會操控滑鼠,知道如何上網或利用電腦玩遊戲;我帶的學生才小學低年級,卻已經會用數位相機自拍和拍照等。所以不可否認快速變換的科技已經對幼兒的成長帶來衝擊。
  媒體的出現帶給幼兒的好處如上述文章所說,可以預先幫孩子學習到一些知識、因為有了聲光效果所以比起死板的東西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相對的,長時間使用科技產品,可能對他們發展中的器官(例如眼睛)帶來一些影響,也可能過度依賴科技而缺乏實際經驗,所以雖然不可否認科技確實帶給我們生活上的便利,但是我覺得還是不要太早給學齡前的幼兒使用,成人應該做好管控,將之用在需要的地方,避免讓它變成會使兒童沉迷的玩具。

第七章 聽覺媒體

/傾聽過程
1.    不要急於表達自己,要禮貌的請對方先發表意見
  以身體稍稍朝前傾斜的輕鬆自然的坐姿,來表示你在尊重並聆聽對方講話。
不要交叉雙臂,也不要蹺起腿。
2.    暫時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盡量放空自己,才能聽到別人
  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話,要讓別人把事情敘述完整,感情表達清楚,不滿發洩出來。在傾聽過程中,用簡單的肢體語言(微笑、點頭)來表示你跟著對方的思路。
3.    在傾聽後不要急於否定對方,不要匆忙下任何結論
  這種做法非常危險的,有時候讓人彼此誤會和誤解。要給予自己時間去思考和判斷。

改進傾聽技巧
1.   注意比例分配
  老天讓人擁有二隻耳朵、一張嘴是有用意的,就是要你多聽少說,最好就照21的比例,可以試著把自己平常和別人的對話錄下,然後了解自己聽與說的時間及所佔比例,以後可以更明確地調整分配。
2.   保持目光接觸
  眼神接觸是最可以表達你正在專心傾聽的方式,還可以透過眼神示意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但要注意的是,並非要睜大眼睛瞪著對方,那反而會嚇到人。
3.   勤做筆記
  有的時候,光靠記憶力是不夠的,這時用筆記下是最好的輔助方式,不過也不必每個字都詳加記錄,那反而讓你無法專心傾聽,只要寫下重點提示即可。
4.   避免打斷對方
  不要話聽一半就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那只會加速關上溝通大門,讓人完整表達意見是一種尊重,也是禮貌,更是充分理解對方想法的不二法門。
5.   適時反應
  雖然打斷對方是不禮貌的,但在對方談話中間適時有所反應也很重要,
至少表示你有在認真傾聽,而非神遊物外。所謂的反應,可能只是無意義的搭話(如「是的」、「然後呢」此類),或是點頭等肢體語言。
6.   問對問題
  傾聽不是光聽完就算,還要真的有聽進去,所以不懂的地方要勇於發問,
不要不好意思,否則也失去溝通的目的。有時問對問題還更能顯示你真的有把剛才的談話聽進去與理解。

聽覺媒體型式
  聽覺媒體是指承載並傳遞聲音信息的物質材料和工具,包括無線電廣播、有線廣播、宣傳車、錄音、唱片和電話等媒體形式。

製作卡帶教材
  一卷卡式錄音帶上有兩個捲軸,控制一條帶有磁性塗層的塑料帶在其間傳遞並繞卷。為了保護捲軸和磁帶,所有零件被封裝在一個硬塑料外殼中。磁帶上可以錄製兩對立體聲或單聲道音軌,當磁帶往一個方向運動時可以播放或者錄製其中一對立體聲音軌或兩條單聲道音軌,往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則可以播放或錄製另一對。

複製及編輯錄音帶
  可將錄音帶內容藉由一些轉換軟體轉為CDMP3等各類型音樂播放檔案

選擇聽覺教材
1.    選材要適合學生程度,最好是文字淺顯,故事生動有趣者為佳
2.    聽教材時,要全神貫注,注意關鍵辭及因果關係
3.    不要遺漏重要的情節
4.    你想給予學生什麼訊息,就要選什麼樣的材料
5.    例如你要教彩色句的運用`那就要選擇帶著彩色形容句的材料,你要學生特別留意對話的運用,就要選擇有對話形式的
6.    聽覺教材要讓學生聽得入神,因之氣氛之釀造非常重要。如果找不到錄音教材卡帶,可以自己配樂
7.    如果由老師自己念聽覺教材,必需要特別強調技巧及感情

使用聽覺教材
  教師的課程可以配合聽覺教材來使用,例如錄音帶、CD、有聲書等等,這些作法都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前預習或是課後複習。若是學習語文,可以藉由聽覺教材學習正確的發音以及語調起伏。

激發學習者參與
  除了感官的參與外,另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就是「引發好奇」。好奇心是因人的興趣而產生,能夠激發專注的態度,所以如果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就很容易捉住學生的眼和耳。學生在學習上經常出現一些錯誤或問題,如學生在寫作上難以傳達理念、表達情感與說服他人,教師能針對學生學習問題有關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加以統整與改變,同時學生本身又能主動參與自己的學習,則學習效果將會有所改善。

評鑑與修正
 評估是檢查教學的目標是否達到;修訂則是為了給以後的教學積累經驗,因此在每次教學完成後,不可忽略對教學效果的評估。而評估資訊的來源最重要的是學習者的反映,為了使評估進行的全面、客觀,需要針對教學的全過程回答下列向題:
1.    學習者(學習者)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嗎?
2.    選擇的媒體有助於目標的達到嗎?
3.    是不是所有學習者都能夠恰當接受和運用你所選擇的媒體與材料?

第六章 視覺媒體

非放映性視覺媒體
  在課堂上常可見的動植物標本、海報、實物或是模型等不需要使用放映設備的視覺媒體,統稱為『非放映視覺媒體』。常使用的非放映性視覺媒體可分為可操作的物品、展覽、印刷品、圖像教材及提供展示的平台。

放映性視覺媒體
  將靜態影像在螢幕上投射放大的媒體形式。包含透明片放映、數位影像放映、幻燈單片、有聲幻燈單片、多影像呈現、幻燈捲片、實物放映。

文件提示機
  可拍攝置於桌面上之文件、投影片與幻燈片,將文件及實物藉由投影機或電視機輸出。

投影片投影
  光源通過幻燈片和鏡頭後會產生一個放大的影像,投射在呈垂直角的投影幕上,所以觀眾就可以看到影像。另外,影像也可投影在投影幕的另一側,如此一來,觀眾在走動時並不會干擾光線的投射情況,也不會誤撞投影機,只不過投影幕須為半透明,否則觀眾便看不到影像。

幻燈單片
  因使用製作軟片不同又分為雙幅畫面幻燈單片、單幅單面幻燈單片、用126軟片製作的幻燈單片、Super Side和用16軟片製造的幻燈單片。

數位影像
  數位影像可以簡單說是在一個特定範圍(pixel)以一定特定單位(二位元)所記錄下來的影像資訊,以二位元的數位影像來說明的話,其記錄數值的不是0就是1,所以,該張影像的每個pixel非黑即白,白紙黑字即是二位元影像的樣子。

數位影像投影
  數位光源處理技術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簡稱DLP™ ) 是真正的數位投影和顯示技術,它能接受數位視訊,然後產生一系列的數位光脈衝;這些光脈衝進入眼睛後,我們的眼睛會把它解譯成為彩色類比影像。DLP™ 技術是以一種微機電 (MEMS) 元件為基礎,稱為數位微型反射鏡元件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簡稱DMD),這種速度極快的反射性數位光開關是由TI1987年發明。DMD微晶片上面包含數量龐大的超小型數位光開關,它們是面積非常小 (14微米)、外觀為四方型、並由鋁金屬製程的絞接式反射鏡,可以接受電子訊號代表的資料字元,然後產生光學字元輸出。DMD周圍環繞著許多必要功能,例如影像處理、記憶體、格式轉換、時序控制、光源和投影光學系統,它們可以接受數位影像,然後在不降低畫質的情形下,把這些影像投影到投影幕。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心得】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李家同著

2010/07/26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博雅書屋《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李家同著】

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普遍原則非從書中得到不可,不過還得拿到實際生活中檢驗。談話時你根本得不到什麼系統。人們對於某個話題的說法,都是從許多人那兒收集來的。於是人只抓到真相的局部,而彼此之間差距之大,會使他永遠達不到全面的觀點。──約翰生(Samuel Johnson
  過去我們的教育,大都是聽到老師或父母不斷地跟我們說,閱讀有哪些哪些好處,或是傳統上所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的比喻,可是,對那些沒有進入閱讀世界的人來說,這樣的比喻是他們所無法體會的。也許我們要轉換一下說法,先從反面來看,也就是從缺少閱讀時會產生什麼問題來談一談,因為這些感受會比較直接、比較常見,可以讓大家從中體會問題所在。  
什麼是「不會閱讀」?  
  也許有人會說,哪有人不會閱讀的?如果說他是文盲的話,當然就無法閱讀。可是我們國家有多少人是文盲?自從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來,文盲恐怕是非常少的,除非是年紀非常非常大的人,才會真的不認識字。在目前大多數的人都識字的情況下,又怎麼會有不能閱讀的人呢?在這裡我需要說明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閱讀。在英國,常常會舉辦一種有關閱讀的考試,考試結束後便會宣布,我們國家有多少人「cannot read」,也就是「不能閱讀」,為什麼不能閱讀呢?這裡的意思和文盲不識字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裡的意思是說,當我們給他一本書,或者是給他一篇文章看,若看過之後,卻搞不太清楚這本書或這篇文章在說些什麼,那就是「cannot read」,不能閱讀。
  在許多偏遠地區的很多國中生,甚至是高中生,都屬於這種「不能閱讀」、「不會看書」的情況。如果叫他看一本厚厚的書,可能會要他的命。那麼看什麼樣的書就沒問題呢?通常看漫畫書就沒有問題,只有漫畫,他才看的進去。可是這一點也是我相當擔憂的事情,連環漫畫書的圖像式呈現方法,對小孩子的腦袋思考和發展,似乎有很嚴重的影響,一旦習慣了看漫畫書,可能會導致不會看一般的文字書籍,會失去閱讀的能力。所以我會建議盡量把漫畫書收起來,不要讓大孩子看漫畫書。
  有一次,我送了一本福爾摩斯的書,給一位小朋友。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認為福爾摩斯這樣的偵探小說,應該很容易閱讀,內容也很有趣,相當適合小朋友。但他卻跟我說:「老師,我看不懂。」我反問:「為什麼會看不懂呢?」他回答:「我以為福爾摩斯是個偵探,可是看了之後發現他是個醫生。」我便跟他說:「作者是用華生醫生的口吻來說故事,他是位醫生,可是福爾摩斯是他的好朋友,只要這樣想就可以了啊!」但他又說:「作者明明是柯南道爾,怎麼會是華生醫生呢?」然後我又花費了點時間和他解釋:「柯南道爾是真正的作者沒錯,但他在書裡,是用華生醫生的身份來說福爾摩斯辦案的故事」。他提出的種種疑問,我花了許多時間和用了一些方式,來設法跟他解釋和說明。
  也許我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對這個小孩子來說卻這麼困難?但也正因為他弄不明白這些地方,所以閱讀對他而言,就變得一件有障礙和有難度的事,當然他也就無法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即使我花費了許多唇舌說明,但他後來仍繼續提出他看不懂的地方,我再詳細問他:「哪一句看不懂,不懂的地方在哪裡?」他就說:「我不知道這一句話是誰講的?」這個問題,有時候我們大人其實也會碰到,因為小說裡的每句對白,作者不會一一詳細交待是誰說的,難免會覺得混亂。不過這時只要再繼續看下去就好,只有一兩句話弄不明白,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但對這個孩子來說,一句不知是誰說的話,就可能成為挫折他繼續閱讀的原因,若是如此,實在非常可惜,所以我再次認真地幫他解決難題。
  於是我研究了一下語句,告訴他是誰說的,還有該如何去判斷這個語句的前後關係。可是當他明白了這一句話之後,又有了其他不懂的地方,我便再問他:「還有哪裡看不懂?」他答道:「裡面的那個『他』,『他』是誰?」我再繼續研究這個「他」是誰,然後回覆這個小朋友的疑問。
  這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閱讀其實和騎腳踏車一樣,都要在練習之後才能學會。既然我們不可能在沒有練習的情況下,就憑空學會騎腳踏車,那麼同樣的,閱讀也需要練習,如果讀的書籍與文章比較多了之後,這些原本不熟悉的句子和不同的寫作方式,像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慢慢經過訓練,就會漸漸懂得,也會了解原來說故事方式有各式各樣。不僅如此,也會越讀越熟練,速度上還可以越來越快。
  但卻有很多人不明白,學習無法順暢和進步的癥結點,是在「不會閱讀」。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大家就會更清楚問題的關鍵。
  有一個學校的數學老師,他覺得他的學生在數學考試上,老是考不好。雖然他很認真的教學,也確認學生都懂這些算式和方法,但就是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他左思右想,忽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的找了一位國文老師來,請這個國文老師在考試的時候,幫忙向學生解釋一下數學題的意思。沒想到在解釋過後,學生們的考試成績就好多了。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學生的數學會考不好?其實不是因為他的思考邏輯或是數學運算能力有問題,而是題目有時候太複雜,他讀不懂題目要他做什麼,也就影響到他做題目解答。
  近年來,我們國家的考試出題,可說是有點走火入魔,為了想讓考試不跟實際生活脫節,所以教育部希望出題時能夠更「生活化」,這樣一來,數學考試的題目,文字說明就會越來越長,因為要增加生活化的文字來敘述題目。可是越生活化,題目就會越困難,因為敘述的句子中,可能有太多似是而非,甚至和這題數學本身無關的事情。
  再舉實例來說,題目的開頭可能會先描述一個情境:「小明跟他的爸爸吵了起來,因為爸爸發現,小明買東西找回來的錢有錯……」。這樣的描述絕對很生活化,但卻和數學本身無關。可是對學生來說,他必須先讀過這些情境描述的文字,就會感到題目很長,而且也不知道這些句子對於解題來說,究竟重不重要?在無法判斷和猶豫之下,就影響到學生的回答。
  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不會看書」、「不能閱讀」產生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跟時事有關的題目,但若是平日沒到讀到這些新聞,那麼一旦這些敘述出現在題目中,因為平時很少看書,就絕對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普通常識不可能全部來自課本  
  我常常聽到有人自稱「我讀過哪些哪些書」,或是「我讀過什麼文學」、「我讀過那些歷史」,但這樣的說法,其實意義並不大,因為閱讀永遠都不會足夠。書不但是永遠都讀不完的,而且在不同的年紀、不同的階段,即使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
  這跟學習數學有點不太一樣,比如說學習數學,在學完四則運算之後,可以再往上進一步學習代數,但這樣大概就差不多了,因為這是一種算術的法則,有一些基本的運算方法,基本方法學會了,在一般生活上使用也就差不多了。
  可是書卻永遠都讀不完,對任何一個人而言,永遠都會有新知識出現,也永遠都會有新發掘和考證出來的歷史、新出版的文學小說、新發明的科學技術、新詮釋的觀點和理論,或是世界各地新發生的新聞。當這些各種各樣的資訊普及之後,就成了一般人生活中常見的普通常識,我們若不能隨時透過看書、看報,來補充這些資訊,增長見聞,那麼很容易就與這個世界脫節。
  這些生活中普遍可見的常識,不可能全部依靠課本而獲得,因為教科書的內容是屬於最菁華和基礎的知識,學校的教材也無法編寫這麼大量的內容進去,我們更無法只依靠學校的老師或父母,來一一學習這麼龐大的資訊內容。
  這也就是我希望大家多讀課外書的原因,那些平時不看報、不看書的孩子,一般的常識自然會不夠。就如前面所說,現在各級考試的內容都越來越活潑,因為我們不希望孩子們死背知識、死用考試內容,所以在出題上,會廣泛的從生活中下手,所以孩子若不曉得一些很簡單的常識,自然也答不出答案、無法做題目。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關於《大量閱讀的重要性》
  本書源自李家同長期至各學校(包括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地方和機構的演講,講題即為:「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延續他對基礎人文教育的關懷和重視。  
  大量閱讀的反面就是精讀,這是中國人過去重要的想法,也就是讀聖賢書,但這會造成大量閱讀習慣的難以養成。我國目前有嚴重的教育程度上的落差,有相當多的小學生到了四年級,仍不會加法,五年級,不會減法。為什麼有些孩子學不好?第一個原因就是:文化刺激太少,父母不看書,孩子從小就沒有看書的習慣,更沒有接觸到精緻文化的可能。這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兩點:
1.    普通常識不夠
2.    學任何課程都會有困難(包含數學,自然,社會等等)。而普通常識不可能全部來自課本的,我們還是要看報、看書
  閱讀能力不夠並不是指文盲,而是指不能唸書,意思是說給他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若搞不大清楚裡面是在敘述什麼的話,就不能唸書,在偏遠地區很多國中生,甚至是高中生都不會看書,若叫他看一本厚厚的書,可能就會要他的命。而大量的閱讀可以訓練以下四點的語文能力:
 
 一、很快就看懂文章,而且抓到文章的重點。
 二、正確而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文章必定合乎邏輯,不會自相矛盾。
 四、文章內的想法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相信如果全國的小朋友都能大量閱讀的話,一定能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心得
  自從上了大學以後,我深深的體會到閱讀對我們來說的重要性。因為以前高中時被逼著要看許多文章、閱讀測驗、書籍等等,所以並不會有太明顯的感受;但是上了大學,變成自發性學習,閱讀文章的數量也少了,我覺得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對於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點不如從前。所以我覺得閱讀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
  從文章內容也可以看出,現階段台灣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並非很好,一不分原因可能是來自科技的衝擊,因為科技的進步、便利以及快速,有太多其他的媒體可以使用,例如電腦、手機等。種種因素都導致學生的語文能力低落,所以對於閱讀能力的培養確實不可忽視。其實我覺得要改善閱讀能力,可以從閱讀報章雜誌下手,因為這些新聞比較貼近我們日常生活,所以較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否則突然叫都不閱讀的學生忽然大量的閱讀課外讀物也只是徒勞無功。應該漸漸的增加份量以及內容,先從培養文字的理解開始。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第五章 視覺設計

視覺圖像在教學上的角色
  視覺圖像(visual)能以具體的方式呈現文字,語言難以表達的抽像概念,並幫助學習者組織資料,吸收訊息,建構新知。從教學與學習者的立場,說明可透過視覺圖像媒體傳遞的知識類型及其性質,如知識類型與對應的圖像類別、以經驗金字塔來解釋各種媒體的具體程度。

視覺素養
  指個人對視覺影像的理解及運用能力,特別是對藝術品、電視及電影,擁有分析及鑑賞的能力。如同文字素養有深淺的程度之分,一般基礎的圖像素養指人們能解讀圖畫、圖表、相片、照片、電視等視覺媒體所承載的資訊的能力,以及欣賞繪畫作品、攝影作品、電影的素養;較高一點的層次則是指能運用圖畫、攝影作品,甚至影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圖像創作來傳達訊息的能力。

視覺圖像設計的目標
1.    容易被辨識,不模糊
2.    清晰、可以被解碼
3.    容易被搜尋,大致的樣子可以被記得
4.    具激起記憶和回憶經驗的作用

視覺圖像設計的過程
1.    主題:決定要演示的主題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被忽視的一步。演示的主題必須簡短,所以一定是演示中最重要、不可傳達錯誤的訊息
2.    資料搜集:收集演示內容
3.    規劃:
a.    排列演示次序按與演示內容的相關程度排列演示次序及分配資源,按演示場地的大小和佈局决定展板的大小、比例和數量
b.    排列觀象視線次序,重要的內容放在畫面的注意力集中點,如要演示一連串的事件或步驟,則選用有方向性的視像組織
4.    初期製作:
a.    為每個內容部份安排圖像及文字解說,小心編輯文字的編排
b.    訂立與主題相關的視覺特徵,包括顏色與色盤、排版骨格、字體與段落格式
5.    測試:將各內容按訂定的視覺特徵和組織結合,製作演示板的草稿,邀請它人觀看一遍及請其說出演示內容,從而了解方案能否完整地傳達演示的主要訊息,依據試演的結果補充完善設計方案,並視乎需要作重新的試演
6.    製作:製作演示成品

視覺圖像的設計工具
  字型工具、幾何造型、顏色、對齊、知覺原則(主體、背景…)、高低層次、完形理論(要讓使用者了解全體為何)

數位影像
  數位影像可以簡單說是在一個特定範圍(pixel)以一定特定單位(二位元)所記錄下來的影像資訊,以二位元的數位影像來說明的話,其記錄數值的不是0就是1,所以,該張影像的每個pixel非黑即白,白紙黑字即是二位元影像的樣子。